- 中国企业出海在政策引导和全球供应链重构下,逐步从“出口导向”转向“全球运营”,形成多赛道出海格局。
- 不同行业出海对利润率的影响显著,轻工、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出海后利润率提升明显,而电子和纺织服装的贡献有限。
- 未来医药、汽车和电力机械等行业的海外盈利前景乐观,但需关注出海政策和关税变化带来的风险。
核心观点2本投资报告探讨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及其对利润率的影响,分析了内卷与外卷的比较视角。
随着特朗普政策的影响和国内企业出海潮的再度兴起,报告指出中国各行业的出海现状以及与直接出口的差异。
首先,东亚地区企业出海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成本上升与内外环境趋紧,企业通过跨境分工重塑产业链,逐步实现价值链上移。
出海路径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到服务业的演进,各国侧重行业有所不同,如韩国的半导体和汽车,中国台湾的化学与电子、日本的机械与金融等。
在利润率方面,高附加值行业如化工、半导体和通用机械在出海后表现良好,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和研发成本摊薄;而运输设备和金属行业则因本地化成本高,利润改善有限。
整体来看,出海推动了企业技术迭代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,同时实现了风险分散和成本优化。
报告还指出,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出海在政策引导、产能过剩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影响下,已从“出口导向”转变为“全球运营”。
汽车和轻工行业作为先行者,形成较高的海外营收占比;电子和电力机械则正处于转型关键期,医药生物等新兴行业加速出海。
结构变化方面,汽车与电力机械的“出口+出海”双升趋势符合全球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需求;轻工与电子在出海加深的同时,出口比重下降;而石油石化因地缘风险加剧,主动收缩海外布局。
从利润率来看,中国企业出海与利润率存在正相关关系,但行业差异显著。
轻工、化工、医药和有色行业出海后利润率显著提升,而电子、电气机械和纺织服装行业仍主要依赖出口,出海贡献有限。
多数行业的海外利润率高于国内,原因在于供需缺口、品牌溢价和消费水平优势,但电子、食饮和石油行业的国内利润率更优。
展望未来,医药、汽车、电力机械和电子行业的海外盈利潜力值得期待,尤其是医药行业在专利溢价方面的优势。
报告最后提醒,出海政策和关税政策的变化可能带来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