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中国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,预计到2035年和2053年将分别达到1.1和1.2,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减弱。
- 育儿补贴政策逐步形成“托育基础支撑—经济减负—现金补贴”的框架,旨在提升生育意愿,特别是低收入群体。
- 财政支出正从投资驱动转向民生拉动,育儿补贴作为消费刺激工具,其效果依赖于“乘数效应”,但政策落地可能存在时滞和预期风险。
核心观点2该投资报告围绕中国育儿补贴政策展开,分析了当前人口形势及生育率下降的趋势。
自1970年代以来,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,2023年降至约1.0,位于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倒数第二。
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也在逐步降低,预计到2054年总人口将减少33%。
为应对这一挑战,中国政府于2024年推出了育儿补贴政策,形成了“托育基础支撑—经济减负—现金补贴”的框架,旨在降低照料成本、减轻即时支出压力并直接提升生育意愿。
地方实践中,政策创新主要体现在补贴模式多元化、支持范围扩展化和覆盖群体下沉化。
财政支出正逐步从投资驱动转向民生拉动,强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确保基本民生保障。
在当前财政收支紧平衡的背景下,育儿补贴被视为促进内需和消费的重要工具,其消费刺激效果依赖于“乘数效应”。
风险提示方面,报告指出政策落地可能存在时滞,内需提振效果可能低于预期,以及补贴力度可能不及预期。
整体来看,育儿补贴政策不仅是应对生育率下降的措施,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。
投资建议本报告的投资建议及理由为: - 投资于育儿补贴相关产业,受益于政策推动生育意愿提升。
- 关注托育服务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,政策将继续支持普惠托育供给。
- 投资于消费品和服务行业,育儿补贴将刺激家庭消费,带动内需增长。
- 留意政策创新,补贴模式多元化为市场提供新的投资机会。
- 关注低收入群体相关产品和服务,政策覆盖群体下沉化将带来新的市场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