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我国居民假期存在“休不够”“休不好”“休不到”三大问题,导致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。
- 增加居民闲暇时间有助于促进供需再平衡、提升科技创新和缓解社会焦虑情绪。
- 建议通过增设假期、优化调休规则、推广弹性工作制和强化休假权利保障来完善假期制度。
核心观点2本报告探讨了中国假期制度的优化必要性及建议,核心观点如下: 1. **假期制度问题**:我国居民面临假期“休不够”、“休不好”、“休不到”的三大问题。
根据统计数据,2023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约49小时,年工作时长约2500小时,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。
带薪年假数量偏少,平均仅10天,且公共假期分布不均,导致假期体验感差。
此外,40%的职工无法正常享受带薪年假,假期制度缺乏刚性落实。
2. **增加闲暇时间的意义**:增加居民闲暇时间有助于促进供需再平衡、科技创新和缓解社会焦虑。
当前经济发展已从“供给不足”转向“需求不足”,适当减少生产、增加消费能有效应对产能过剩;闲暇时间的增加也有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效率提升,同时改善社会氛围。
3. **政策建议**:为完善休息休假制度,建议增设假期(如七夕节、重阳节),优化调休规则以提升假期体验,推广弹性工作制以平衡工作与生活,并强化带薪年假的执行,确保劳动者的休假权利得到保障。
风险提示:需关注建议的可操作性及其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。